歡迎光臨本店[ 會員登錄 ] [ 立即注冊 ]
400-668-0601

購物車0

您購物車為空,趕緊選購吧!
盤點歷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
上海儀器網 / 2022-12-13

雖然我國女性科技工作者目前還存在“高位缺席”的現象,但在我國科技發展的進程中,從來不缺女性的身影。從為開拓中國中子物理與裂變物理實驗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的何澤慧院士,到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再到帶領團隊研制出全球首個安全有效新冠疫苗的陳薇院士……處處都彰顯著我國科研界中的巾幗力量。

近年來,隨著我國女性科技工作者隊伍的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女科學家走到了科學領域的世界前沿,她們刻苦鉆研、開拓進取、勇于創新,以女性特有的嚴謹細膩、堅韌不拔的品格,青年時期便在各自的科研崗位上做出了驕人的成績。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便是是經中央批準設立的唯一面向廣大青年女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獎勵,由全國婦聯、中國科協、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和歐萊雅中國于2004年聯合設立,也是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投身于科學的女性”計劃在中國的發展和延伸。每年評選在基礎科學或生命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發現或科技成果、45歲以下的優秀女科學家。

17年來,已有148位女性科學家獲此殊榮,其中黃如、陳薇、朱美芳、曹曉風、吳驪珠、于吉紅、王小云、謝毅等獲獎者當選為兩院院士,以榜樣的力量激勵著青年女性投身科學。

此外,在歷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當中,也不乏眾多儀器人士熟悉的面孔,如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張麗華研究員、清華大學物理系周樹云教授、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沈俊研究員等,分別在各自的崗位上熠熠發光。接下來,就著重介紹一下幾位歷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當中的儀器人。

 

楊曉菲_副本.jpg

楊曉菲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

獲得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楊曉菲,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博雅青年學者。蘭州大學原子核物理專業學士學位,北京大學博士學位。研究生期間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聯合培養,建成了可應用于PF型放射性束裝置的激光核譜設備(OROCHI)并完成了首次物理實驗。比利時魯汶大學開展博士后研究期間,為CERN-ISOLDE-COLLAPS/CRIS國際領先的激光核譜技術的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2017年底入職北京大學實驗核物理團隊,針對我國下一代核物理大科學裝置的建設目標,逐步創建激光核譜實驗室,同時帶領團隊在國際激光核譜設備上開展系列物理實驗研究,主要研究發展多學科交叉的精密激光核譜技術并用以研究不穩定原子核基本性質和奇特結構,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成果。在本科畢業的第十年(2019年),獲得了國際物理學界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青年科學家獎。

 

余倩1_副本.jpg

余倩 浙江大學材料系教授

獲得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余倩,浙江大學材料系教授、“80后”博導。西安交通大學學士、碩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博士后,14年入職浙江大學材料系。致力于運用和發展多尺度、三維微結構表征,以及原位電子顯微鏡下的材料結構和性能同步表征技術,研究材料中的缺陷結構、缺陷運動和材料力學性能的關聯性。通過前沿表征技術的運用和關鍵科學問題的捕捉,在傳統結構材料研究領域,特別是在先進結構材料強韌化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的成果,同時為先進結構材料的設計和性能提高提供了重要的指導信息。

 

魏紅_副本.jpg

魏紅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獲得第十六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魏紅,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N03研究組組長。山東大學物理學院本科,2009年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并留所工作。從事納米光學和等離激元光子學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表面等離激元-激子相互作用、表面等離激元在納米波導及其網絡中的傳播特性、納米光子器件、表面增強光譜等。在Nano Letters、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雜志發表論文60余篇,被SCI雜志引用3000余次。

 

沈俊_副本.jpg

沈俊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獲得第十四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沈俊,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武漢科技大學本科,河北工業大學碩士、博士,2009入職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長期從事磁制冷與新型制冷技術、激光器散熱技術、混合工質制冷技術等科學研究與工程應用。沈俊曾經想學文科專業,在父母堅持下學了工科,直到研究生時才開始接觸低溫制冷,很快發現了國際上最低溫度、大磁熵變鐵磁磁制冷材料,填補了這一溫區的國際空白,并被國際同行認為是“最佳的磁熱效應體系”?,F任中國稀土學會稀土磁制冷材料與技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熱力學與能源利用分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制冷學會低溫專業委員會委員等。發表SCI論文100余篇,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余項。

 

周樹云_副本.jpg

周樹云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獲得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周樹云,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從高中時代起,就對物理很感興趣,并對力學、電學等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讀大學時,毅然選擇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師從朱邦芬院士,之后成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博士,開啟一路“學霸”模式。曾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勞倫茲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留學和工作近10年,2012年回到清華大學物理系工作。研究聚焦于新型的二維材料以及各種由不同層狀材料組成的人工復合異質結構。利用多種尖端電子能譜技術,研究量子尺寸效應對電子結構、自旋結構、能隙調控的影響,以及異質界面處的耦合和近鄰效應。通過測量量子材料處于平衡態和非平衡態的電子結構,可以直接獲得電子能量、動量、自旋以及時間等多維信息,探索與材料特性直接相關的物理機制。

 

張麗華_副本.jpg

張麗華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

獲得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張麗華,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吉林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獲理學博士學位。2003年4月應聘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工作,2005年至今任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課題組長。從當初的大連化物所子弟,到現在成為地地道道的大連化物所人,人生軌跡始終與大連化物所聯系在一起。近年來緊密圍繞國家蛋白質科學領域研究的實際需求,側重于發展蛋白質組定性定量和相互作用分析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術和新裝置,顯著提高了分析的覆蓋度、準確度、精密度和通量。 

 

李小英.jpg

李小英 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教授

獲得第六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李小英,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教育部光電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天津大學精密儀器工程系本科畢業后曾在家鄉太原做了一名公務員,工作7年之后考取了天津大學精儀學院的碩士研究生,之后獲山西大學光電研究所獲光學專業理學博士學位。2002年1月至2005年6月,在美國西北大學電子系做博士后,2009年3月至7月在美國西北大學電子系做高級訪問學者,2005年7月至今在天津大學工作。主要從事光學,非線性光學、量子光學、和光電信息處理等方面的研究與教學。近年來,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六十余篇,其中被SCI收錄29篇,EI收錄47篇,被SCI他引630余次。

歷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名單如下:

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名單(2021年頒發)

付巧妹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馮琳

四川農業大學

劉瑋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

劉英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劉宏濤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許葉春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楊曉菲

北京大學

肖仁珍

西北核技術研究所

吳俊

南京農業大學

余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余倩

浙江大學

鄒麗

大連理工大學

張然

吉林大學

張東菊

蘭州大學

張海霞

山東大學

陳娟

重慶醫科大學

陳蘭芬

廈門大學

陳芳芳

吉林大學

周歡萍

北京大學

侯靜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

第十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名單

王延軼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匡華

江南大學

朱華晨

香港大學

劉慧榮

上海中醫藥大學

李婧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吳曉宏

哈爾濱工業大學

何元智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

暢建霞

西安理工大學

翟薇 

西北工業大學

魏紅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第十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名單

馬瑜婷

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

牛書麗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環境所

劉小華

四川大學

劉穎

北京大學

楊慧

西北工業大學

張曉丹

南開大學

陳莉莉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趙維蒞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袁媛

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魏詩卉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研究院

第十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名單

王沛芳

河海大學

盧艷麗

四川農業大學

朱艷

南京農業大學

許琪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

楊莉

北京大學

吳曉群

武漢大學

沈俊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張研

北京大學

陶曉明

清華大學

潘秀蓮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第十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名單

王琳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王艷麗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尹梅貞

北京化工大學

田梅

浙江大學

杜蘭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陳玲玲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范金燕

上海交通大學

羅義

南開大學

周樹云

清華大學

高利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第十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名單

彭新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

胡海嵐

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

王玲華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吳晨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李贊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張麗華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郭旺珍

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

吳蓓麗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楊倩

第四軍醫大學西京腦科醫院神經外科

第十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名單

陳春英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于翔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

黃如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賈衛華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廖紅

華南農業大學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段慧玲

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系

李永平

華北電力大學資源與環境研究院

陳雪飛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

李英賢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劉建妮

西北大學地質系

第十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名單

杜世萱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徐靜娟

南京大學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孟智勇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

曾璇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

雷群英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許鳳

北京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

謝欣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于黎

云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王慧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

王曉晨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名單

馬旭村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吳志英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顏寧

清華大學醫學院

勾曉華

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院

盧磊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魏麗萍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梁金玲

東南大學數學系

吳一弦

北京化工大學材料與工程學院

馬晶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趙慧君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名單

陳萍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柳紅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劉浪

新疆大學

彭茹雯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和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趙艷

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院

吳嘉煒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陳薇

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趙書紅

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動物醫學院、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崔東華

海軍裝備研究院研究室

胡敏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名單

曹曉風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王潔

北京大學臨床腫瘤學院

王紅艷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楊丹

香港大學化學系

姬秋梅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

劉冰冰

吉林大學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胡建英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朱美芳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支麗紅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吳驪珠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名單

于吉紅

吉林大學化學院

李小英

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

李寶會

南開大學物理科學院

曾凡一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

蔣澄宇

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

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名單

韓喜球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楊啟華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譚文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

車文荃

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與光電技術學院

盛美萍

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環境工程系

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名單

王雪梅

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

張紀巖

軍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

李國婧

內蒙古農業大學

胡薇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

董愛武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名單

王小云

山東大學數學與系統科學學院信息安全研究所

付玉杰

東北林業大學森林植物生態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楊曉

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卓嘎

西藏高原大氣環境研究所

謝毅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

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名單

李濤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精神醫學研究室

呂植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劉芝華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

陳化蘭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畜牧獸醫)

曾嶸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名單

楊劼

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院

林琳

廣東省中醫院呼吸科

龍亞秋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藥物研究所研究院

侯亞梅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用戶評論(共0條評論)

  • 暫時還沒有任何用戶評論
總計 0 個記錄,共 1 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用戶名: 匿名用戶
E-mail:
評價等級:
評論內容:
廣告說明